• 数据展示

OCT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脑疾病研究最新进展

 

 

在全球范围内,脑卒中每年导致约5200万人死亡,创伤性脑损伤致死人数超过1万,脑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5%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传统成像技术难以突破的瓶颈:CT存在辐射风险,MRI检查耗时昂贵,超声无法穿透颅骨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光学相干断层成像(OCT)技术犹如一束穿透迷雾的激光,为脑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突破。

image.png

厦门大学赵庆亮团队在《Theranostics》发表的综述揭示,OCT及其血管成像技术(OCTA)凭借微米级分辨率、无标记检测、三维实时成像三大核心优势,正在重塑脑疾病研究范式。这项起源于眼科的技术,通过测量生物组织背向散射光的干涉信号,不仅能呈现皮层血管网络的精细结构,还能动态捕捉血流变化,为缺血性卒中、脑损伤、脑肿瘤等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疗开辟了新视野。

 

 

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

 

 

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
 

当前脑部疾病的主要检测手段包括CT血管造影(CTA)、磁共振血管造影(MRA)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和超声成像(US)等技术,但各有明显缺陷:CTA的辐射剂量相当于200次胸片,DSA需注射造影剂存在过敏风险,MRA对小血管显示不足,US作为非侵入性成像方法,在观察颅骨和深层解剖结构时存在局限。这些技术难以满足活体、实时、微循环层面的研究需求。

 

OCT的技术突破与瓶颈
 

1991年诞生的OCT技术,采用低相干干涉原理,分为时域(TD-OCT)和频域(FD-OCT)两大体系。频域OCT又衍生出光谱域(SD-OCT)和扫频源(SS-OCT)两种类型,扫描速度可达每秒20万次。但技术发展面临三大挑战:穿透深度限制(颅骨散射导致有效成像深度仅2-3mm);运动伪影干扰(微小位移即可造成血管网络模糊);血流量化难题(毛细血管级血流速度检测精度不足)。

 

 

技术创新与应用

 

 

OCT在脑部疾病研究中的优势
 

与传统成像技术相比,OCT具有诸多优势。它无需注射对比剂或暴露患者于电离辐射,安全性高;分辨率高,能够获取大脑结构的详细数据;还可进行实时、非侵入性成像,为脑部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
image.png

OCT脑血管成像及其应用

 

OCT在脑部疾病中的具体应用
 

缺血性中风:在缺血性中风研究中,OCT可用于分析脑血管内膜厚度、脂肪沉积和斑块,实现早期诊断和预防。研究人员利用OCT技术对缺血性中风模型进行研究,监测血管动力学的实时变化,了解缺血性中风后大脑损伤的进展,为精确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。

 

创伤性脑损伤:OCT在创伤性脑损伤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它能够清晰显示大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,有助于了解损伤的程度和范围。研究人员通过OCT技术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系统的变化,评估药物对损伤恢复的影响。

 

脑癌:对于脑癌,OCT可实时可视化脑组织的结构和病变,辅助诊断和评估脑肿瘤。在手术中,OCT可帮助医生区分肿瘤组织、非肿瘤组织和浸润区域,提高手术切除的准确性。研究人员还利用OCT技术观察脑肿瘤的进展,区分正常和恶性脑组织。

image.png

小鼠大脑的体内2D横向流向图像

 

 

成像实验与结果分析

 

 

实验模型与方法
 

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脑部疾病的动物模型,如缺血性中风的大脑中动脉闭塞(MCAO)模型、创伤性脑损伤的撞击模型等,通过OCT及OCTA技术对这些模型进行成像研究。在实验中,运用了多种OCT成像系统,如OMAG成像系统、光谱/傅里叶域OCT等,以获取不同层面的大脑图像信息。

image.png

加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(OCTA)的深度学习框架示意图

 

成像结果分析
 

缺血性中风成像监测:在缺血性中风的成像研究中,OCTA清晰展示了缺血区域血管的动态变化,如血流灌注减少、血管重构等。研究发现,在缺血性中风发生后,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在急性期会显著降低,随后逐渐出现血管的代偿性变化。在大脑中动脉闭塞(MCAO)模型中,OCTA清晰呈现了卒中后血流再灌注的动态过程:超急性期(<1h):核心区血流速下降76%,毛细血管密度减少58%;亚急性期(24h):侧支循环开放,软脑膜吻合支血流增加3.2倍;慢性期(7d):新生血管形成,灌注恢复至基线水平的83%。

image.png

对小鼠体内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性血流网络进行成像

 

创伤性脑损伤成像评估针对创伤性脑损伤,OCT成像显示出损伤区域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,包括血管的破裂、出血以及组织的水肿等。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,观察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系统的逐渐恢复过程。在可控皮层冲击模型中,OCT实现了创伤区三维长期监测:急性期(<72h):血脑屏障破坏导致光衰减系数升高1.8倍;修复期(4周):血管密度恢复至伤前水平的67%,新生血管直径(12.5±3.2μm)显著小于原有血管;老龄代偿缺陷:老年小鼠血管重塑延迟3天,胶质瘢痕增厚42%。

image.png

OCT血管造影显示远端边界重塑

 

脑癌成像结果:在脑癌的成像研究中,OCT能够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,观察到肿瘤血管的异常增生和分布。研究还表明,OCT的衰减系数可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脑组织,为脑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在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,OCT结构识别:肿瘤区光衰减系数显著低于正常白质;血管特征:肿瘤新生血管扭曲度指数和渗漏指数显著升高;术中导航:手持式OCT探针可实时区分肿瘤浸润区,阳性预测值达89%。

image.png

小鼠连续3D成像

 

 

总结与展望

 

经过二十余年发展,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(OCTA)技术凭借其非侵入性、高分辨率和实时成像的优势,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,在脑部疾病的研究和诊断中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在缺血性中风、创伤性脑损伤和脑癌等疾病的研究中,OCT和OCTA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,为疾病的早期诊断、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
 

尽管OCT和OCTA技术在脑部疾病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成像深度有限、视野范围较小以及运动伪影等问题。未来,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克服这些挑战。一方面,可整合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技术、波前整形技术等,提高成像深度和质量;另一方面,优化扫描协议和图像处理软件,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,扩大视野范围。

 

声明: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。文章来源于:Yang L, Chen P, Wen X, Zhao Q.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(OCT) and OCT angiography: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brain science. Theranostics. 2025 Jan 1;15(1):122-140.

doi: 10.7150/thno.97192.